@ 2017.04.24 , 21:30

催眠术的科学研究

有些人认为催眠术只是个鬼把戏。不过其他人则将其视为近乎超自然现象——将人类神奇地变为愚蠢的机器人。近期我们(原作者伦敦大学心理学讲师Devin Terhune与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心理诊所的心理学杰出教授和主任Steven Jay Lynn)进行了大量相关调研,结果显示催眠术不属于两者任意之一。催眠可能只是正常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催眠术的科学研究
credit: 123RF

催眠术指的是一系列包括诱导在内的过程,比如可能是注视一个物体,放松或者是想象某个事物,随后给你一个或多个暗示,比如“你将完全感觉不到你的左手臂了。”诱导的目的在于引导出一个特定的大脑状态,在此状态下参与者将专注于实验者或治疗师的指令,不会为其他日常事务分心。科学家对催眠术感兴趣的一个原因是参与者经常称自己的响应是自动的或不受自己控制。

大部分引导过程产生相同的效应。但引导过程实际上也并非那么重要。令人惊讶的是,催眠术的成功并不依赖于催眠师的特殊能力,尽管他们的亲和感在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成功催眠术的主要驱动力源于参与者的“被催眠暗示”水平。这个词描述了对暗示的响应水平。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被催眠暗示水平不会随时间变化,并且可遗传。科学家甚至发现具有特定基因变异的人更容易被暗示。

大部分人对催眠的反应适度,也就是说对催眠暗示的反应和体验变化各不相同。相对的,小部分人(10%~15%)几乎没有响应,剩下的部分人(10%~15%)极易响应,是研究的重点。

在这类人中,暗示可被用于减轻疼痛,或者产生幻觉和失忆症。大量的大脑图像证据显示这些个体不是在假装或者想象这些响应。大脑在催眠暗示响应与想象或自愿产生相同响应时的行为方式不同。

初步研究显示易受暗示的个体的前额皮质功能和连接可能不同寻常。该大脑区域在多种心理功能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包括规划和心理状态监控等。

这同样解释了为什么易受暗示的个体无法很好地执行各种与前额皮质有关的认知任务,比如工作记忆。然而,由于可能存在不同子类型的易受暗示个体,这些结果变得十分复杂。神经认知差异可能有助于理解易受暗示个体对暗示的响应原理:他们更容易响应是因为他们没意识到在他们的响应中潜在的意图。

例如,当他们接收到一个不会痛苦的暗示,他们就会压制疼痛,但未曾意识到自己这样做的意图。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经常称自己的经历不受自己的控制。目前神经成像研究尚未证实该假说,但催眠术的确可能涉及监控心理状态、自我知觉和相关功能的大脑区域。

催眠术的科学研究
credit: 123RF

虽然催眠的效果似乎难以置信,不过现在普遍认为信念和期望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感知。这实际十分类似于安慰剂效应,即无效的药物或者是治疗处理有好处纯粹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会起效。就此而论,可能催眠也不是那么匪夷所思了。看起来耸人听闻的催眠反应可能只是暗示和信念改变我们的感知和行为的显著个例。我们认为将会发生的最终无缝转变为我们最终经历的。

催眠需要参与者或病人的同意。你不会被催眠成违背自己的意志,虽然存在广泛的误解,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催眠可让你做违反自己意愿的邪恶行为

将催眠作为医学治疗

集合多个针对特定主题的研究数据进行的元分析表明,用催眠进行特定情况的治疗十分有用,包括肠道易激综合症和慢性疼痛。但对于其他情况,比如吸烟,焦虑或者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由于缺乏可靠的研究,现有证据不足以说明。

虽然催眠能对特定情况和症状起效,但并非万能灵药。在寻求催眠治疗之前,应当先与训练有素的专家进行磋商。但不幸的是,在某些国家,比如英国,任何人都能合法地自称催眠治疗师并开始治疗顾客。但任何在诊所使用催眠治疗的人都必须首先接受相关学科的常规培养,比如临床心理学,医学,或者牙医学等,以确保在特定领域足够专业。

我们相信催眠可能是通过复杂的神经心理学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实现的,某些在此已经描述了,还有很多未知的。并且看起来这些因素的个体差异很大。

但随着研究人员逐渐了解更多,显然这种迷人的现象可能有助于揭开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其中包括了人类本性的基本方面,比如信念如何影响世界感知以及我们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

本文译自 conversation,由 CliffBao 编辑发布。

赞一个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