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9.19 , 11:00

助力里约残奥会的「攻城狮」们

[-]

2016里约残奥会,奥运村,一群人24小时轮班工作,为了残奥会的健儿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这里是残奥会器材修复中心,不过这里没有一名运动员或者教练员,有的是一群动手能力,抗压能力,想象力,全部逆天的工程师们。

想想,大家坐着轮椅、踏着义肢,踩着刀锋在世界级的赛场比赛。且不说这些器材平常的消耗,很多时候不巧撞到一起造成的损失,活着磕着绊着的变形,都是大家不想看到的。要是平常还好,可是这是比赛的时候,准备得时间有限,修理的时间也很有限。所以任何一届残奥会,给力的器材修复中心是很有必要的。小到一个螺丝,大到一整个比赛系统的重建,修理中心必须以秒为单位完成任务。这有点像F1比赛的修理区,时间是关键。不过F1修理区处理的是排练过千百遍的,程式化的任务。

残奥会器材修理中心需要处理的问题没有一件是程序化的。一分钟前这个工程师在修理铁饼运动员的轮椅,下一秒就要转去处理一件磨损的皮质足弓垫。最神奇的是,他们有时还要缝合自行车运动员磨破的小短裤。其实不光比赛用品,残奥会运动员的生活用品,有时候也要工程师们修理保养。这里的目标是,从你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期间需要用到的一切东西,我们都能在你需要的时候修好。

[-]

强大的修理能力来源于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修理中心的器材和人员来自于德国的OttoBock,全世界最大的特种运动/运输器材公司之一。为了这次里约残奥会的运营,OttoBock专门从德国海运了18吨的物资来巴西,其中包括1万6千个各种零件,1100个轮椅轮胎,70套短跑刀锋等等。

修理中心从残奥会开始前就运行起来,一直处于一种紧张有序的状态。这边工程师弄焊接,紧固,缝合,那边人体工程师在给运动员做模具,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合适。从开始到现在几个星期,他们已经完成了2790宗大大小小的修理制造工作了。

[-]

如果说全世界残奥会运动员用的都是同一时代,统一制式的辅助器具,那这个修理中心也没这么神奇。自从2012年伦敦开始,残奥会运动员的辅助器具就已经大升级了好多代。有精密制造,专门用来破纪录的辅助器具,工程师见都没见过,现场的工具根本修不了的;也有发达国家50年前用的,基本用坏的,使用者还坚持使用的。正是因为此项工作强度高,脑洞大,动手能力要求高,这的工程师都是层层选拔才被录取的。

而且现在运动员们也比之前要专业,力量速度也不是一般辅助用具能承担,所以破损也比之前要频繁。相比2012年伦敦那种比较悠哉的氛围,这里的氛围更加紧张。平常开门时间是早上7点半到晚上11点,不过11点之后来,这边也有值班工程师保证完成任务。

[-]

不过话又说回来,工程师们都表示,累是累点,从情感的角度讲,自己看着这些高科技的辅助用具经自己的手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最后被用于寻常百姓也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欣慰。不管是拧紧了英国戴姆·思多励自行车的一个螺丝,还是车出了叙利亚难民运动员伊布拉欣·侯赛因的义腿一个新的万向节,修理中心的工程师们都相信,这都不光助力运动员能夺金,也是为以后伤残人群的生活贡献一些进步。

残奥会之所以正在逐渐被更多的人关注,不光是因为有运动员们身残志坚的拼搏精神,更是展示了科技发展造就的先进辅助器具,以及这些辅助器具背后,这些为了所有人的世界默默努力的工程师们。

[-]
[-]
[-]
[-]
[-]

本文译自 BBC,由 小鱼儿 编辑发布。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