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9.17 , 23:43

伪装大师:鹦鹉嘴龙

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已经重建了白垩纪时期鹦鹉嘴龙身上的着色图案,他们不仅揭示了它的颜色和不同的底纹图案,还找到这种恐龙生存时生命与环境的线索。

[-]

在一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期刊上的新研究中,布里斯托大学的古生物学者Jakob Vinther 和 Innes Cuthill向人们展示了,已灭绝的鹦鹉嘴龙(有着鹦鹉一样的嘴巴)侧边的颜色很亮,而顶部的颜色却要暗一些。这种图案的存在意味着鹦鹉嘴龙生活的环境有着散射光,比如某个森林;并且它会利用它的伪装来躲避捕食者。

当光线落在某个颜色均匀的物体上时,它会让顶部变得比底部更亮。对于捕食者而言,这是有可辨别的固体物的象征。但有了反荫蔽之后,这种图案能够平衡光,让某个物体难以被察觉到。

Vinther表示:“反荫蔽的工作原理是让身体阴影造成的三维形状与照明线索相抵消。通过让这些较暗的区域变亮,某只动物就能够让它自己变得不那么引人注目。”

陆地和海洋动物都会采用这种策略,包括鹿和鲨鱼在内。我们现在从最新的研究中了解到,恐龙也会采用这种方法。

[-]

为了证明恐龙利用了反荫蔽,研究人员们在古艺术家Bob Nicholls的帮助下,打造了鹦鹉嘴龙的3D仿真模型。这使得他们能够观察鹦鹉嘴龙身上的的图案在它身体上变化的方式以及鹦鹉嘴龙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外表变化的特点。

Vinther说道:“反荫蔽会随着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我们想要找到最适合鹦鹉嘴龙的环境。我们发现封闭的光照条件(你在森林里会遇到的情况)是最适合的。我们惊奇地发现这种小恐龙身上的图案就是它们的伪装。”

研究人员们用模型研究过之后,得出鹦鹉嘴龙(头上某一侧有角且尾巴上有长毛的小恐龙)住在光被遮蔽物打断的森林里。鹦鹉嘴龙沉积的同一个湖附近有证据表明那附近曾有个森林,证据包括石化的树干、针叶树、银杏和苏铁树叶。花粉的痕迹则表明这片森林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针叶树。

[-]

研究人员们通过分析化石的“黑素体”(携带羽毛和许多动物皮毛麦拉宁色素的微小结构),得以确定鹦鹉嘴龙的颜色及其明暗。研究人员们简单地观察化石上的色素就发现鹦鹉嘴龙的腹部和尾巴下面色素沉着比上表面更亮。

研究人员们希望能研究化石上的更多伪装,从而更好地了解捕食者们如何感知它们周围的环境。

本文译自 Gizmodo,由 肌肉桃 编辑发布。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