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5.23 , 15:45

男性□□受害者比我们想象的更多,处境也更艰难

[-]

(原文作者,下同)在18岁那年被□□了。施暴者是一个连环性侵者,一位天主教神父。在我向大主教举报之后,他被调离到其他教区。第二年,他□□了另外一名男青年。这个故事跟电影《聚焦》差不多,我毋庸赘言。

我仍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虽然在近年来公众对牧师性侵的的关注度显著增加,但是事件的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被□□的人——仍然存在大量误解。抱歉,我想说的是从我遇袭的80年代到现在,公众的看法几乎没有变化。

我们人数并不算少。虽然□□的受害者中女性人数仍然大大超出男性,但是男人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FBI直到2013年才开始调查男性被□□,但是就全球局势来看,大约每7起□□中就有1起受害者是男性,美国大约也不例外。

受害者组成了社会的横截面。是不是受害者跟你的体型,力量或者体魄无关。根据五角大楼的统计,每年美军中有12000人被□□。这个数据有力说明了□□女性的典型模式,即大部分施暴者都是熟人或者伴侣,没有使用武器,发生在受害者青年时期或者二十出头等,也适用于男性。如果有一处可以事变的风险因素,不是体形,也不是性取向,而是年龄。一位15岁的男性比一位40岁的女性就更容易遭到□□。

[-]

但是大部分男性受害者缺乏词汇去描述他们遭受性侵的经历。他们关于男性□□的概念受到《激流四勇士》或者《肖申克的救赎》这类影片的影响,他们甚至不觉得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是犯罪。如果他们喝了酒,如果他们半推半就(也许无论男女这都是最常见的反应,而不是反抗或者逃离),如果侵犯者是女性,或者如果他们在性侵过程中有生理反应了,他们都很可能只会责怪自己错误地出现在那里,然后保持沉默。

广泛的社会心态有力敦促着他们这样做。自从我30年前遭袭,关于男性性侵受害者的公共话语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流行文化甚至把这个作为青少年“幽默”的素材。受害者被贴上了耻辱的标签,因为他们无法保护自己免遭性侵——我们从未就此苛责过那些抢劫和劫车的受害者。关于□□的谬论层出不穷,比如“□□等于表示同意”的说法,或者只有被男性陌生人用暴力侵犯才算得上是抢劫。

这些态度长期无法消退。我因此沉默多年;我决定向公众讲述我自己遭遇性侵的经历是因为我意识到事情不可能有改观,除非我和其他像我一样的人开始站出来。我们可以参考女性反□□运动的例子。尽管对女性的性侵仍广泛存在,但是情况曾经更加糟糕。无论会有怎样的进展,只要我们拒绝站在阴影中,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但是不应该只让受害者们关注这个问题。从统计上说,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人都曾认识一个被□□过的男人。他们只是并未意识到。如果希望未来的受害者更少,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如何改善令男性□□受害者噤若寒蝉的大环境。

本文译自 quartz,由 许叔 编辑发布。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