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3.03 , 20:30

创造力不是假装有就好,基因还是很重要

[-]

创造力是一种难以解释的特质,尤其是当我们想弄明白究竟多少源自于环境、多少遗传自父母时。如今,研究表明,基因可以解释30%的作曲和音乐编排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该技能可以通过遗传获得。如果你父母具有音乐才华,那么这对你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对其他人而言也并不糟糕。因为研究也表明,70%的作曲才能依旧掌握在我们手里。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分离出了相关基因,并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生物通道——该通道能使部分人像书写第二语言一样进行作曲,而其他人则连哼哼主题曲都困难。

不过,研究有其自身局限性。它在芬兰进行,只涉及了不到300个人,而且他们全都是自我报告其作曲能力。

但人们早已知晓,这些染色体部位和音乐鉴赏及创造力有关。他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出发点,以深入研究这些技能的生物基础。有趣的是,一些相关基因还和心理健康问题有所联系。人们一直就创造力和心理疾病是否同步而争论不休,而该研究则为此添加了进一步证据。

我们精确定位了一些区域,包括具有神经精神病学影响的基因和等位基因。虽然神经精神病对人类大脑具有毒害作用,但它们持久存在于演化过程中,这表明它们或许也具有有利效应(比如创造力)。

该研究受到一项问卷调查的启发。该调查表明,在芬兰,经过音乐训练的年轻人比年长者更有能力作曲或即兴作曲,而非仅仅是弹奏。为了探究此差异的产生原因,研究人员分析了近300名经过音乐教育的个体的基因组,其中半数声称他们能够作曲。研究团队在基因和特定音乐特质之间寻找模式。

他们发现,4号染色体上的一些基因和作曲能力有关,而这些基因的所在区域也包含了其它和音乐能力相关的基因,比如SNCA基因(听音乐或演奏音乐会激活此基因)。这很有趣,但这些基因如何影响大脑感知和操纵音乐的方式呢?研究人员进一步对此进行探究,并得以将作曲和小脑“长时程抑制”通道联系起来——该通道和记忆及学习有关(和抑郁无关)。之前曾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在即兴创作或运用节奏工作记忆时,小脑便会被激活。

虽然该研究有其局限性,但它也为研究创造力打开了新的生物学观点。最终,这些研究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为何如此运作,这是人类永远为之着迷的东西。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蛋花 编辑发布。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