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用电脑解读画家的创作意图并鉴别艺术品真伪
专家在鉴别某个艺术品是否是赝品有很多种办法,从颜料对比到残留在画上的同位素都可以,不过这些方法都有缺陷。就比如,它们没办法区别同一个画家模仿自己的作品画的“赝品”。近日,塞尔维亚两位计算机科学家Milan Rajkovic和Milos Milovanovic利用计算机视觉研究出一个或许更简单的鉴别方法。
我们都知道,知名艺术家的许多杰作经过战争、盗窃或是时光的流逝几经易主,最终出现在拍卖会上的藏品也可能是赝品。谁能确定它是不是原作?恐怕除了原作者,谁也没法百分百确定,而这就是艺术品收藏界的复杂之处。对此,学者们做过大量研究,也投入过大量资金。
[-]
就好比超现实主义画家René Magritte在1948年画的作品《La saveur des larmes》及《The Flavor of Tears》,至今没人能确定这两幅画到底哪个是他亲手画的。而我们在文章开始提到的两位计算机科学家说其实两幅都是Magritte的原作,那是他在战火四起的年代为了赚钱而自己伪造的赝品。为此,他们发表一篇研究论文,名叫《The Artists Who Forged Themselves: Detecting Creativity in Art》(仿造自己作品的艺术家:探索艺术的创造力)。
除了对出现两个类似作品的原因进行简单探讨,Rajkovic和Milovanovic还采用新办法:用机器的视觉来看所谓“原作”及“赝品”之间是否存在可能的基本组织架构差别。不过他们的起点并不是Magritte的作品,因为需要有一个控制组。他们找到荷兰画家Charlotte Caspers帮忙,几天之后Caspers花了7张小画,每张都是她自己亲手模仿着画出来的。接下来,Rajkovic和Milovanovic利用小波分析法对这些画进行了分析,对图像的美学结构进行了复杂处理,因为他们相信所谓的“图像不连续性”。
[-]
你认为是原作更复杂还是仿制的时候更复杂呢?理论上讲是仿造的时候需要费更多心思,但实际上却是原稿的基础架构更加具有复杂性。复杂性和作品本身的组织被换成了数字化的量,这样可以更明显地区分几个复制品之间的最初创作意图、创新之处、艺术内涵,并且区别出复制时用的操作流程。艺术家的思想很开放,它能从外部环境中抓取信息,生成信息量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呈现出来。
利用对Caspers的作品分析得出的数据,他们又使用相同的处理模式分析了Magritte疑点重重的那两幅画。结果证明其中一个是赝品,以下内容摘自他们的成果报告:
我们的结果表明,毫无疑问里面有一幅画通过画布传达出了更多的创新暗示,另外一个可以以最大的信心保证是在自我约束想法、创意下得出的结果。而后者就是原艺术家复制得出的东西。
当然,他们拒绝公开孰真孰假(《麻省理工技术评论》试图找到真相并公之于众),不过重点不在画而在于计算机视觉变得越来越复杂。试想一下,如果它能观察、分析我们的大脑和光学系统合作得出的新事物,解读创造者的思想,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本文译自 NationalGeographic,由 小笨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