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9.05 , 22:55

跟吃没关系:美国人是如何问好的

[-]

我(原文作者,下同)的母亲很讲究礼节。不久前,我要和女朋友的家人一起长途旅行。出发前,我母亲给我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提醒我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站直一点,帮后面的人扶住门,当女士们走近餐桌时要站起来等等。最后她写道:“我要写的还有很多,你最好还是重新读一遍你上高中时我送给你的关于礼节的书。”

我并没有把那本书重新读一遍。我相信自己对礼仪的直觉,尤其是度假中的礼节。我都31岁了,经济也独立了,都有十多年没见过我的母亲了,所以她并没有那么了解我。但旅行回来不久,我就和女朋友分手了,我当时很希望自己听从了母亲的建议,重新读了那本书。之后我意识到一些事情,我搬到新城市,见了许多陌生人(这些人也许最后会成为我的朋友),在网上和一些朋友互动,但我们中没有人知道如何与人打招呼。

这是一个独特的美国问题。欧洲人以及被欧洲殖民过的国家以亲吻脸颊的方式来打招呼。而在俄罗斯,初次见面的人都会握手。日本人见面鞠躬至少要鞠五度。直到最近我才了解所有不同的鞠躬程度,而美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很模糊,也没有特定的规则。我有一个朋友在东京待了5年,我们一起吃午饭时,我问他回国后他觉得最奇怪的地方是什么。他马上回答说:“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同人们问好。”接着他向我解释了日本的各种鞠躬,说实话,我听着觉得很不可思议。很了解的人点头示意就好,而同事间应当稍微鞠躬,在正式场合则需要认真地鞠躬(头几乎要低到地板上)。

美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从未固定过。1748年,16岁的George Washington翻译了一些法文礼节,汇总成“当众交谈的礼节和规则”。这个汇总里面涵括了很多礼节,包括什么时候要站着,什么时候可以坐着,永远不要摇头晃脑、抖腿或者翻白眼。最开始的时候,礼仪的维护者是精英,而美国从一开始就在反对这些人,有可能这是为什么美国国父花了很多时间来讨论礼节。

有些文化的秘密则隐藏在遣词造句中。比如“see you later”仅仅是一个措辞,就算人们再也不打算见你,他们也会对你说这句话。美国人会用“We'll have to get together”(我们还会再见的)或者“Let's do lunch”(让我们一起吃午餐吧)来代替“goodbye”。美国人说这话只不过代表了友好的姿态,除非他们敲定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否则不必期待他们邀请你了。一般来说,美国人打招呼都不正式,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尊重人,这表示美国人信奉人人平等。虽然有很多礼节都可以用来打招呼,但我觉得握手是最好的方式——亲近,但又不至于太过亲近,每个人都能有安全感。

有些人会觉得握手太正式了。也许人们可以试试更卫生也更爽快的方式,比如击拳和举手击掌。也许你想要握手时,你的同伴没有反应,然后你化解了尴尬,你们彼此会心一笑。之后也许你再也不会见到这个人了。或者你见到了他,不在意这个细节或者忘记了当时的尴尬。这就是握手的美妙之处。握手是友谊的延伸,握手表明你等待另外一个人的回应。一人握一半手是平等的体现:握手可以是任何东西。

我回家后,对我的母亲提到了她写的便条和书。她对此一笑置之,并说这不过是个玩笑。也许吧。她至今仍然很讲究礼仪。我记得我们之间关于礼仪本质的所有争论(她称之为讨论)。如果你冲到门口为一位女士扶着门,那样真的礼貌吗?或许你不过是在做样子罢了。我们也讨论了握手的问题,尽管在洛杉矶这个地方,成年男人经常穿成九岁小孩的样子,在这里几乎看不到长裤和袖子的影子。如果我们见面的话,也许我会伸出手然后对着你微笑。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本文译自 The Awl,由 肌肉桃 编辑发布。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