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8.09 , 07:04

中国空气污染的急剧下降可能阻止了数万起自杀事件

研究发现,中国空气质量的改善在2010年代内可能防止了数万起自杀事件。

清洁空气减少中国自杀率

研究人员发现,中国空气污染的显著下降可能在2010年代内防止了数万起自杀事件。

一项新研究确定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与自杀减少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人员发现,在空气污染较少的日子里,自杀事件较少。其他研究发现,极端温度的影响会加剧空气污染的影响,从而增加抑郁和自杀的风险。这些发现表明,部门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和缓解极端温度的重要性,专家们告诉《Dialogue Earth》。

Tamma Carleton 是这项新研究的共同作者,也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布伦环境科学与管理学院的助理教授。她告诉《Dialogue Earth》,尽管在Covid隔离后关于心理健康和自杀的讨论有所增加,“高温和空气污染也起着关键作用。”

该研究评估了2013年至2017年的县级自杀数据与1400个空气质量监测点的空气污染观测数据之间的联系。

研究人员发现,包括收入增加、教育水平提高和杀虫剂的安全使用在内的各种因素,推动了中国自杀率的下降。在排除这些和其他混杂因素后,2013年至2017年五年空气污染限制期间,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减少防止了13000到79000起自杀事件。这占了该期间自杀率下降的10%,研究发现。

该研究是Carleton与上海财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

空气污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2013年中国政府通过“空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宣布与污染作战以来,中国的整体空气质量显著改善。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报告,全国年均PM2.5浓度从2013年的72微克/立方米(µg/m³)下降到2017年的43 µg/m³,下降了40%。

近年来,中国对空气污染物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大量讨论。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每年发布的空气质量寿命指数(AQLI)将空气中细颗粒物的水平转化为对预期寿命的影响。在中国,2013年至2016年间PM2.5水平的12%下降相当于平均寿命增加了六个月。

然而,空气污染也影响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物可能导致许多神经认知问题。尽管确切机制尚未完全理解,研究人员提出,PM2.5通过引发抑郁症和痴呆症等疾病增加了自杀的风险。

2019年,伦敦大学学院发表了一项全球研究的荟萃分析。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PM2.5水平每增加10 µg/m³,人们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10%。与此同时,粗颗粒物(PM10)污染每增加10 µg/m³,自杀风险在三天内增加2%。

2020年,美国一项研究发现,PM2.5每增加2.83 µg/m³,老年妇女在五年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24%。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形式的痴呆症是老年人自杀的一个关键风险因素。

Carleton的研究支持这些发现,发现中国老年女性最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估计显示,65-85岁女性对PM2.5污染的自杀率敏感性是全样本的五倍。

然而,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等混杂因素使得量化PM2.5与自杀之间的关系变得困难。事实上,2013年至2017年间中国自杀风险的降低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很难将经济活动与空气污染的影响区分开来,”Carleton说。

研究使用温度逆温来解决这个问题,她解释道。通常空气温度随海拔增加而降低,但在“逆温事件”中,则会升高,使得气态污染物和灰尘难以散布到空中。Carleton指出,在这种气象现象发生的日子里,即使经济活动水平相同,污染暴露也会更高。分析温度逆温数据使研究人员能够排除经济及相关活动作为空气污染贡献因素。

排除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因素后,由于空气质量改善,自杀数量下降最多的地区在中国中部和东部。这些是PM2.5水平显著下降的人口稠密地区。根据Carleton研究中使用的模型,上海浦东新区的PM2.5改善在五年内减少了估计155(±56)起自杀。

在所有有数据的中国县中,只有5%的县在此期间空气质量恶化。这些县同时自杀率增加,主要位于中国中部和西中部地区,那里的PM2.5水平上升主要归因于荒漠化和沙尘暴产生的灰尘和沙子,而非直接的人为排放。“这反映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和其他污染严重国家紧急应对空气污染的迫切性,”Carleton说。

高温加剧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并不是唯一影响心理健康的气候相关因素。联合国气候科学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高温与心理健康恶化之间存在明确关联。

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013年至2019年间超过43万起自杀死亡,发现其中15.2%归因于极端温度。研究还得出结论,热相关自杀的风险在老年人和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中更高。

该研究的作者,复旦大学的陈仁杰教授(Renjie Chen)告诉《Dialogue Earth》:“高温对身体健康状况差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脆弱群体影响尤其严重。政府在制定心理健康项目时需要考虑不同的群体差异。”

Carleton团队和复旦大学的研究都排除了混杂因素,并分别量化了空气质量和高温对自杀率的影响。2021年耶鲁大学的一篇论文建议,虽然交互机制尚未完全理解,但空气污染和高温都高度关联自杀。

陈解释说,高温和空气污染可能独立或共同影响大脑功能,通过扰乱神经递质的平衡。此外,臭氧等空气污染物在高温下生成的速度增加,进一步恶化空气质量,陈告诉《Dialogue Earth》。人们在这种时候可能会打开窗户降温,但这不仅对高温天气效果不佳,还可能增加室内污染物浓度,加剧呼吸问题,间接增加自杀风险。

高温和空气污染的共同作用也可能通过社会心理机制而放大。例如,持续高温可能加剧压力,而糟糕的空气质量可能限制人们的户外活动并减少社会互动。

陈说,高温和空气污染对自杀率的影响是相互强化的。健康政策应考虑它们的综合效果,并引入必要的缓解和适应措施。更多的城市绿化、更广泛和更有效的空调使用,以及更好的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系统,都有助于减轻这些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需要关注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超越空气污染,气候危机也是一场心理健康危机。

由气候变化驱动的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风暴、洪水和干旱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普遍。幸存者可能会因为目睹他人受伤或死亡而受到创伤。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后对返回新奥尔良的居民进行的快速需求评估发现,近50%的受访者表现出“潜在需要”心理健康服务。

低收入家庭和穷人往往更易受到气候影响,糟糕的收成或家庭疾病带来的经济冲击可能会损害心理健康。根据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IED)202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近年来已成为印度农民自杀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里,降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个印度邦报告的农民自杀率也很高。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一份政策简报强调了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和福祉的威胁,并建议各国将心理健康支持服务纳入气候危机应对计划。一年前,WHO对95个国家的调查发现,只有九个国家在其气候变化的国家卫生规划中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支持。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在过去20年中对中国自杀率的下降贡献显著。然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研究主任Michael R. Phillips指出,这些因素本身并不足够。为了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即到2030年将自杀率降至2015年水平的三分之一,中国需要提出新的方法。

Carleton说,心理健康从业者如果掌握了正确的环境信息,并在温度骤升或重大污染事件发生时警觉到危险,可以主动支持患者和自杀风险人群,防止悲剧发生。

陈建议跨政府和跨部门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是关键,包括数据共享、联合研究和制定综合策略。”

本文译自 Dialogue Earth,由 BALI 编辑发布。

赞一个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