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
类器官研究急需建立相关的伦理准则
研究人员警告称,科学界急于通过人工培育的替代品来研究和了解大脑的奥秘,这有可能已经违背了其道德责任。微型脑,也称类脑,近年来已成为神经科学和相关领域的重要资源。但是,尽管这些实验室培养的类似物在技术上并不被认为是人类或动物的器官,但它们的功能正变得足够接近,即使不完全禁止它们的使用也足以引起严重的伦理问题。
最近,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神经科学家聚会上,来自圣地亚哥格林神经科学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小组发表演讲,阐述了为什么科学家“迫切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框架,规定什么是“感知能力”,以便未来使用微型大脑的研究能够受到一套成熟的伦理规则的约束。
研究小组在他们的摘要中解释道:“类脑研究的最新进展,也意味着解剖学基础正在接近有知觉动物的局部网络组织以及更大的结构。”。有很多证据支持这一观点,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将微型大脑作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替代动物实验的方法加以推广,在培育干细胞方面的进步正在帮助科学家们找出如何模拟人脑组织复杂的神经亚型。在培养皿中培育的微型大脑使研究人员能够探索人类和黑猩猩之间的差异,这一领域的飞速进展几乎令人恐惧。
今年3月,科学家们培育出了一个迷你大脑,据说其复杂程度大致相当于人类胎儿12至13周大的大脑。在其模型实验中,它自发地与附近的脊髓和肌肉组织相连接。几个月后,在一次单独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检测到了类脑器官的电活动,惊人地类似于人类的脑电波。
虽然这些成就背后的科学团队通常很快就意识到,我们今天能够开发的类脑远远没有显示出人类和动物大脑的神经复杂性,但奥哈永与其团队的计算模型表明,培养皿中的类脑非常接近有知觉的大脑。
研究人员解释道:“目前的类器官研究已经到快要跨越道德界限的危险边缘了,甚至有些研究可能已经跨过了。尽管该领域的观点认为,活体细胞元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与如今的类器官无法比拟,但其实这些类脑可能能够支持有知觉的活动和行为。”
格林神经科学实验室是由伊兰·奥哈永和安·兰姆运营的,这两位神经科学家勾勒出了一个“新神经科学路线图”:他们研究的一套核心伦理原则,旨在排除“有毒的方法论”、动物实验以及其它侵犯个人权利、隐私和自主权的方法。从他们的观点来看,当前类脑研究的复杂程度意味着我们应该为原始类脑提供同样的保护,这些类脑可能足够复杂以至于产生思想和感觉。奥哈永告诉《卫报》:“如果这些有机体有感知能力的可能性,我们可能已经越过了界限,我们不希望人们在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研究。”
格林团队并不是唯一有这种疑虑的科学家团队。在本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们认为,为什么这个领域需要目前尚不存在的指导方针,尤其是在实验室培育的类器官被移植到动物宿主体内的情况下。
神经外科医生艾萨克·陈表示:“这个领域发展迅速,如果我们要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研究人员需要为建立基于科学原则的伦理指导方针做出贡献。虽然如今的类脑器官和类脑器官宿主尚未接近达到自我意识的水平,但相关的伦理考虑是明智的,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随着技术进步可能出现的潜在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