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0.25 , 17:48

最无聊的语文问题: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这是英语老师们最经常问的问题。童鞋们往往一脸懵逼,这时候轮到老师展示自己的水平了,“这部小说讲述了...揭示了...赞扬了...抨击了...”,好像这些内涵都用油纸包好了一样,只待我们小心翼翼地解开。但实际上,写作中充满了伏笔和伪装,这些线索都指向作者的真实意图,但是也徒增过度诠释的可能性。

加拿大的小说家,获奖无数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完全搞错了重点。意义就是文字本身,而不是作品里隐藏的含义。阿特伍德最近出版了《巫婆的子嗣》,一个当代诠释版的莎翁名著《暴风雨》。在纽约公共图书馆举办的一场活动中,一位英语老师问安特伍德,在写作中是否想过让读者分析隐藏的主题和意义。

“高中老师教的全是错的,只有老师看懂了这本书,然后开始在黑板上分析。这让我们感觉作者明明想表达一种意思,可是偏要用一堆废话做铺垫,”安特伍德说。“所以结论就是:作家到底想表达什么?这家伙太可怜了,他就是没办法有话直说。他一定要搞这么浮夸。他真的存在表达问题。”

[-]

任何文学作品的意义都不在于人们可以将其提炼成一个简单的理论,安特伍德认为。“我不是一个柏拉图学派的人,”她说。“我不认为作品的意义在别处,然后要用一堆空话来表达。我相信意义就存在于语言本身,读者自己就是文字的主人。”

每个人对文学文本的解读都有些许不同,这是由于不同的个人经历和对不同篇章的喜好造成的。安特伍德说,也存在一个解读的范围,比如《李尔王》就不可能被视作喜剧。

“但是在这个范围内,解读的角度和意义的层次几乎是无限的,因为每个阅读者都讲自己带入进去,”她说。“阅读是一件非常具有交互性的事情。”

于是问题来了,作者在写作时到底想要唤起怎样的共鸣呢?如果作者心中没有“黑板上的分析”,那么如此多的意义和伏笔怎么就呈现在作品中呢?安特伍德也说了,有人提到莎士比亚将《麦克白》里三位女巫的五步抑扬格颠倒了顺序。在她们的话中,“麦克白”这个词在句子中稍显突兀了,似乎超越了其他词。

“这有一点像音乐,没有人会有意识地注意它,但是如果演员知道的话则很有用,”提问者说。“但是真正的问题是,作者知道吗?”

安特伍德对此下了决定性的结论,莎士比亚肯定知道。“他可能不是带着心机去做,但是他仍然知道每个词的影响。这是直觉。有点像,‘这帘子跟沙发不搭’那种。”

本文译自 Quartz,由 许叔 编辑发布。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