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吉尼斯
荷兰退休老汉,漂流瓶收集者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68岁的克劳斯维克称自己从1983年开始坚持这项特殊的爱好,一切都源于海滩上的三个瓶子:他发现每个瓶子里都有一封信及回信地址。于是他给每个地址一一回信,不可思议的是他又收到了三封回信。这次经历激起了其莫大的兴致,自那时起便一发不可收。
“我在荷兰群岛所住的赞德沃特海滩上发现了有自己信件的瓶子。”克劳斯维克近日告诉《大新闻(Great Big Story)》,“漂流传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需要花费几天、几周乃至数月才能发现一个瓶子。”
早些年,他每年能找到多达50只瓶子;但千禧伊始,主要由于海滩的清理效率的提高,数量锐减到20-30只。他认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在其中起举足轻重。他对荷兰新闻网站PZC如是说:“过去我回复的漂流瓶中的约有一半会应答,而数量越来越少,因为人们愈发依赖即时消息。”
克劳斯维克是一名退休的会计,这点在其收藏方式上显露无遗。所有的1200个漂流瓶信,都用一个塑料文件夹整齐的密封并归档。而瓶子或包裹,他只会收藏那些可爱的赏瓶瑰管。
利用大海传递漂流瓶中的信息是一项古老的人类传统,可以追溯到用瓶子研究水流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奥弗拉斯时期(约公元前310年)。科学家现在仍然在沿用这种方式,作为研究人员绘制海洋环流图并结合众多的洋流科学研究的一种辅助手段。
很久以前,漂流瓶也被用于传达来自搁浅水手遇难的讯息,有时也会用作纪念贡品,又或是用于送亲人的骨灰最后一程。然而最普遍的用法还是对假想友发出回信邀请;虽然在今天看似只是天方夜谭;但克鲁斯维克身体力行地清楚证明了,它依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本文译自 odditycentral,由译者 lnm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
给这篇稿打赏,让译者更有动力
@5 months ago
如果看评论的有人打算扔几个漂流瓶的话
记得用碳素墨水写
墨汁,石墨,黑白激光打印等含碳材料也可以,这是出于防日晒褪色的考虑
有条件的也可以再塑封一遍,而且尽量使用深色的厚瓶子,类似啤酒瓶
以便进一步阻挡阳光,减缓纸张和字迹的老化速度
@5 months ago
漂流瓶会污染海域,令捕食水母的鱼类受到伤害,而且还会因为本文所述有收集癖的老头把它捡走从此不再漂流。所以如果你真的想你的漂流瓶漂流出去的话,在某聊天软件上丢漂流瓶吧
@5 months ago
但,漂流瓶是单程通讯
@5 months ago
扔个漂流瓶,内附:QQ、微信ID,电邮地址。
@5 months ago
给老爷子开个qq邮箱吧
@5 months ago
我乍一看还以为老爷爷也是用漂流瓶去回信的。。
@5 months ago
废土寻子老冰棍,可乐瓶盖掠夺者。
@5 months ago
废土寻子老冰棍,可乐瓶盖掠夺者。
@5 months ago
@思想右肉体左: 怎么老是发重?
@5 months ago
@思想右肉体左: 是肥音你懂吗?
肥音你懂吗?
音你懂吗?
你懂吗?
懂吗?
吗?
?
@5 months ago
就写上俩字——挠挠
@5 months ago
看完之后,我又突然想去某Q发个漂流瓶了,看看有没有回音
@5 months ago
@JHE:
漂流瓶本质不就是海上垃圾。所以不要乱抛垃圾,也不要教人乱抛垃圾。
@5 months ago
有一天突然收到一个语音漂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