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让人信服的忽悠技巧
争论、辩论......一切都是徒劳——当人们接受一件事后就很难改变他们的想法。但当涉及到全新资讯或者观点时,原本铜墙铁壁的大脑中就会瞬间被冲破:因为人们将无法判断其“真实性”。这是因为人们会根据给予其有限的信息基础来作出下一步决定,而这个所谓的事实可以被他人操纵。到底怎么才可以做让人无异议信服呢?
[-]
1. 强调“因为”...之类的措辞
当你有任何证据来支援你的陈述时,你会更有说服力。来自哈佛的心理学家Ellen Langer也表明当你引用一系列类似的单词时对听众会有正面影响。
在一系列的著名实验中,Langer与她的研究小组在一台排满人的复印机前分别要求插队。其中一组人员只说了:“对不起,我只有五张纸,我可以先复印吗?”。然而尽管他们均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来插队(只有几页要复印),但结果只有60%的人让他们先行。
“很抱歉,我这有五张纸要复印,因为我在赶时间,我可以先用打印机吗?”
相比之下,当第二组提到”“因为”这个词的时候,94%的人默许了他们插队。这是因为“因为”这个次让人们联想到他们是事出有因,并非贪一时之快。
总结:使用的肯定的语气来表达你的论点。尽量使用正面措辞如“因为”、“此外”、一系列证据等来巩固你的说服力。
2. 讲个小故事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两宗谋杀案的陪审员。第一宗谋杀案里检察官指被告有70%的几率出现在犯罪现场,但无法证实其动机。第二宗案件大致相同,但检察官指出被告曾经有欺凌倾向。现在看来你觉得两宗案件中到底哪个更有说服力呢?
虽然昔日在青少年时期发生的欺凌案件是不能解释一宗几十年后发生的凶杀案,但事实上后者更令人信服。正如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的研究结果一般,只要符合人们的预期,他们会深信毫无有关的证据。在他们研究中,受访者将会被告知100人中有70名医生和30名律师。然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参与者基本忽视了医生和律师的实际数字和已知的信息,仅仅直观地根据其外貌长相去判断他们的职业。
我们往往去扁一个故事来适应脑中的想法而不是遵从事实:更好的故事就等于更有说服力。虽然说罪犯都不一定是恶霸、聪明就并不一定是学霸、死宅就是胖子、又或者工科男就不会有女友 说法一般,我们过于相信与预期相匹配的事情。事实上,陪审团的却会根据故事的说服力来进行决策。
3. 图片与图表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让参与者从一系列对错题中分辨真假:“这个明星是否还活着”、“澳洲坚果与桃子是不是同一个总类” 等等。据报道,图片或添加一个简短的描述会增加其说服力,让人看起来更真实; 尽管额外增加的信息与主题格格不入。
虽然本文并没有黑Paul Ryan(见上图)摆弄图表糊弄大家的意思,不过当人拿着一大堆写满图片文字牌子、不断强调“因为”之类的单词、再加插一两个小故事的时候,我们建议你保持谨慎,并打起十二分精神。
本文译自 Priceonomics,由译者 BearsBestBuddy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
给这篇稿打赏,让译者更有动力
@5 years ago
这个标题太忽悠人了。进来一看,果然被忽悠了。
@5 years ago
SF!!!!!1
@5 years ago
两眼对不上焦
@5 years ago
坐等XXAV中枪~~~
谈忽悠 玩数据 哼~~
从新闻到法院
你们都不是对手!!!
@5 years ago
才不信1楼是看完写的回复~
@5 years ago
“当你有任何证据来支援你的陈述时,你会更有说服力。来自哈佛的心理学家Ellen Langer也表明当你引用一系列类似的单词时对听众会有正面影响。”
这句话完美地进行了自我证明。。。
@5 years ago
因为我妻子当年穿越了,所以我儿子今年才17岁,不信你看这个当年的医院出生证明
@5 years ago
对于《非常疑犯》里的史派西来说,第二条简直小case嘛
@5 years ago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在诠释这种技巧吧……
实验1,逻辑上无法证明其中起效果的是“因为”一词,也有可能是“我在赶时间”
@5 years ago
啥叫“有真相”,因为“有图”
@5 years ago
据报道,图片或添加一个简短的描述会增加其说服力,让人看起来更真实; 尽管额外增加的信息与主题格格不入。
————-
怪不得煎蛋每篇文章都要配一幅看起来有点关系但其实与正文无关的图。。。
@5 years ago
= =事实证明,假装你给出的是就是全部真相,大部分人会轻而易举的上当。
@5 years ago
招.聘淘.宝兼.职, 时.间地.点不限,会 网.购就可以联.系我
—————QQ:1290257936————
@5 years ago
@洢洢: 看见没有,广告狗给我们做了完美的反面教材
@5 years ago
诠释某种智商需求群体如何容易被忽悠
@5 years ago
我们往往去扁一个故事来适应脑中的想法而不是遵从事实:
不是ioio的杰作?
@5 years ago
因为OIOI是默认的错别字大王,此外鉴于编基们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所以这是OIOI盗用别人的ID发的帖子。
@5 years ago
虽然说罪犯都不一定是恶霸、聪明就并不一定是学霸、死宅就是胖子、
@5 years ago
看一下《影响力》这本书大家就知道是为什么了
@5 years ago
这不是语文老师教你写议论文吗?!
@5 years ago
@Miu: 原文还列了一点比较重要的这里没翻出来,当说"对不起,我有五页纸,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因为我需要复印点东西"的时候,93%的人同意了
@5 years ago
@小寒: 我记得在某本书上看过这个,但是忘记书名了。。。
@5 years ago
让人幸福的忽悠技巧
@5 years ago
@小寒:
这句依然无法证明是“因为”的作用
@5 years ago
我们往往去扁一个故事来适应脑中的想法而不是遵从事实
@5 years ago
从事安利人员表示,这是小儿科。
@5 years ago
我也很喜欢扁一个故事。
@5 years ago
我其实很可怜,因为没有人信我,不是由于我不懂交际,只不过我的可怜没有人考虑。我觉得有说服力
@5 years ago
广告公司:你要我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