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厘头研究
Bob @ 2012.07.25 , 15:29
29
用计算机模拟出最完美的罚球方式
[-]
罚篮一直是篮球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在过去的50年里,NBA篮球运动员们的罚球命中率在75%左右,所以我们想当然的认为这已经是人类能达到的极限了。但是,科学再一次证明人类没有极限,科学家们运用计算机高度模拟了罚球时的环境,通过上百万次的模拟后最终得出了最完美的罚球方式。
Silverberg和他的同事Chau Tran在研究了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各种因素后,推算出了这样一条科学罚球公式:瞄准篮筐中心靠后7厘米(2.8英寸)处仰角52度投射出手,篮球后旋达到每秒3周。当你做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你的罚球就一定不会差了~Silverberg还说:“让篮球保持后旋的状态是为了当篮球碰到篮筐边缘时,篮球后旋所携带的力量能使篮球向下进入篮筐。”本文译自 neatorama,由译者 Bob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
[-]
给这篇稿打赏,让译者更有动力
支付宝打赏 [x]
@6 years ago
杀花啦!!!
@6 years ago
沙发都是基佬
@6 years ago
易♂建♂联
@6 years ago
其实每个人从罚球线起跳用双手把球灌到球框里命中率更高,我觉得比控制转速简单些
@6 years ago
这篮筐是给郭敬明准备的吧 姚明你作弊啊
@6 years ago
这公式有意义吗
我发个求还要带量角器不成
@6 years ago
左边金发妹子不错···
@6 years ago
@ej103:
这公式几乎可总结为8个字: 把球投进篮筐即可。
@6 years ago
樱木花道:“端屎盆倒马桶这种简单高效的办法我会告诉你们吗?”
@6 years ago
以后玩篮球要多带一支笔 一把尺 一台笔记本= =
@6 years ago
想起一个笑话:
今儿打球又被虐了,总结出了几点经验,地滑还有坑,球瘪还有包。框高有点歪,没网不好瞄。队友太坑爹,阳光太刺眼。眼镜往下掉,穿鞋没穿好。衬衫勒肩膀,短裤硌裤裆。 总结一句话:今儿手感不好。
@6 years ago
传说中的完美罚球法包括了出手角度,球的自转速,可是运行轨迹作为一条抛物线怎么能无视出手初速呢?
而且大家的身高不一样啊,打球的小明和写书的小明能用同样的初速出手么?
还有那个瞄准篮筐中心靠后7cm是啥意思?为啥不是篮筐中心向前7cm,同时球的自转方向相反呢?
所以,俺初步判定,这不是无厘头研究,这是无厘头研究结果!恭喜获得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
@6 years ago
脑中计算一番瞄好,准备出手,裁判哨声响了:罚球超时!
@6 years ago
“科学家们运用计算机高度模拟了罚球时的环境”,那个裸身跳舞的胖大叔干扰视线的算进去了么?那还计算其他的貌似没有意义了吧
@6 years ago
快把贴子删了,我们密邮给国家队,别给美国看见
@6 years ago
少弄些没用的,计算机还能模拟北京最佳排水系统呢。
@6 years ago
奥尼尔表示非常遗憾!!!
@6 years ago
我想到个更实际有效的方法
把篮筐做大几圈…
@6 years ago
@巴山渔人: 已经提供了抛物线上的两个点(出手点和“篮筐后7cm”)和其中一个点处的切线斜率(52度),足够唯一的确定这条抛物线。一旦抛物线已确定,对应的初始速度就已经唯一决定,不需要额外给出。
@6 years ago
这么多人看着姚明射,叶莉不怕么?
@6 years ago
只想知道姚明这球有没有进
@6 years ago
的确,之前有本罚篮秘籍里面也讲了,瞄准篮筐后沿略靠后
@6 years ago
念书的时候腕力好,出去的球都是强力后选,大家认为我是在砸篮板,但确实能旋进去.
@6 years ago
@metatron: Good Job!
@6 years ago
@牡丹: 为了限制张伯伦这么做,NBA早就规定不允许罚球时直接起跳扣篮
@6 years ago
分类错了,应该是走进科学……
@6 years ago
没有考虑周围环境和球员情绪
@6 years ago
这不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吧,貌似我们从中学开始练习投篮都是这么练习的,我不相信NBA知道的比我们少
@3 years ago
“我当年就是最讨厌读书才出来打球的!”